Tuesday, August 3, 2010

創造與賜福 (Part 1)


Spiritual Articles 屬靈文章 by Rachael Lie

這半年來我們一直在看創世記。其中,我們曾為著神奇妙的創造而感歎,看上帝如何創意地並且井井有條地創造出每一樣獨特之物。接下來,我們繼續看創世記中的人物。其中,有名垂青史的亦有遺臭萬年的英雄事蹟。然而,這些聖經人物並非盡都完美無瑕疵,乃是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他們有選擇,也會犯錯;會掙扎也有失去信心的時候。但是,我們總是看見這些苦痛的背後仍帶著上帝的應許與賜福。

其實,創造對今天的基督徒來說有很大的啟示,其影響力延伸到整個基督教的整全性。創造提供了上帝在歷史行動的背景。上帝的創造的工作和賜福的工作是緊緊相連的。創造原是美好和帶有應許,罪的介入卻使人對神不再以信心和順服來回應。然而,這都不能使應許失效,最多使它們的實現延遲;相反的,當人一回轉,以信心和順服回應之時,上帝的應許變得更明確和決斷。 我想在研讀創始記結束之時,希望與大家再思創始記中的創造神學的意義,透過了解上帝創造的目的與計劃,讓我們更體會上帝救贖的寶貴。

創造的背景:
當我們要了解創造神學時,我們必須從以色列人的角度來看創造。我們發覺以色列人思考創造的時候並不是好像希臘人或者是今天的我們一樣出於好奇心。他們思考創造的問題是為了自身生存的問題和民族國家生存死亡的威脅下去探討的。因此,從他們的歷史文化和他們與上帝獨特的關係下來看創造時,他們更確定上帝在整個受造界的地位-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與主宰。因此,他們發展出與古時近東宗教截然不同的神觀、世界觀,並了解自己在歷史與將來確切的定位。由於以色列是一個多苦多難的民族,在他們受苦的背景中,他們認識的世界是一個受造和一個等候救贖的世界,因此他們的盼望在於救贖的上帝。對以色列人來說,當他們回首看創造的時候,上帝如何創造萬有其實並不是他們所關注的問題,所關注的乃是和他們產生關係的上帝是如何的大能,以致他們在受苦的景況中,尋回上帝對他們的應許進而將目光定睛於上帝,仰望他的大能和救贖。以賽亞書中提到的‘新天新地’就是這個背景的延伸。也就是說,對以色列人來說,創造是一個起點,藉著上帝的救贖,步向新天新地終點。因此,唯有先了解創造為我們帶來的信息,我們才能有效的追隨聖經的藍圖而步向那應許的終點。

上帝的創造:
以下兩個創造觀點是日後以色列人從他們的背景文化中得出來的結果,為要演繹他們和上帝的關係。第一,上帝藉著話語創造;第二,上帝如何從無造有,從亂到序把世界帶出來。上帝的話語充滿力量,而這個力量不是由於話語本身發出,乃是從上帝的靈而來。上帝的話也是持續性的,因此維持這個世界也是上帝話語的能力。若不是上帝全然托住萬有,這個世界便遁回無有,是上帝選擇創造和維持它。“有神的靈”直接介入,意味著上帝想要與受造物建立親密的關係。聖經里沒有告訴我們上帝是從無造有這個觀念,但是從希伯來文的‘bara’(創造)來看,這個字只見於上帝的創造,從不曾用於與實物受詞當中,可見‘創造’的意義對以色列人來說是見證上帝為創造萬有的上帝,所有一切的受造物乃是在上帝之下。上帝也是有主權的上帝 ,在祂以外,沒有能與祂匹敵的。上帝是堅固的磐石,唯有依靠祂,才能脫離惡勢力。

上帝創造的樂園:上帝、人、地的關係
從上帝創造的次序來看,祂先造了天和天上的萬象、地上的青草、菜蔬和樹木,然後光體以分晝夜。這時候的環境已經適合有生命的物,如天上的飛鳥和海中的魚類,然後是地上的走獸直到了創造的高峰:上帝按祂的形象造人。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也是上帝的聖所,就好像詩人所說的:“天是上帝的聖所,地是祂的腳凳”,祂住在其中,與人一起同住。這被造的樂園成了神人相遇的地方。神的恩典浩大,因為人能夠與神同住,並且活在祂的供給和賜於下。

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創126)。人被造為甚麼被稱為高峰呢?人是上帝創造中的最後一樣,當上帝創造一切後才造人。上帝並沒有將人放在一個荒野中,乃是放在這世界中最佳美之處,我們稱之為樂園。最特別的是,人的身體雖用塵土所造,但乃是按上帝形象所造,又有上帝把生命氣息吹入人的鼻孔里,成為有靈的活人,這是其它動物所沒有的。這使人變得更為超越和尊貴。也因為有了神的靈在人裡頭,人就能和上帝交往,能認識上帝和明白祂的心意。既然人是由地而來,自然就說明了人與地密切的關係。神的心意不單是要人和祂能夠交通,也能夠管理這世界。 人要在這樂園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工作,也必須在這屬地生活中來敬拜上帝。因此,地是神人相遇的地方,是神聖的空間;地是上帝給人的賜於和祝福的象徵。 這就是上帝創造的目的:上帝、人、地(包括動植物)和諧的關係。

1 comment:

  1.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