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11, 2011

變遷 - Ida Mak


(編, 圖: John; 版, 音: Ivy Claudia; 攝: Duncan)
按門鈴時已是晚上八時半,Ida恭侯著天地製作隊做他們的第一個專訪。婆婆在看電視,孖妹在房做功課,NC Ian在外邊忙著。作為一位賢妻一家之「煮」三兒女之母,以至會眾的堂監及教會十多年來的靈魂人物。我想﹐感謝主。第一期專訪我們找到再也適合不過的Ida﹐在教會剛搬堂的時侯﹐讓我們從她對教會資深的認識及一份非常的感情裡,了解關心一下我們大家一起所面對的是怎樣的將來怎樣的挑戰。


TDO – 天地記者                  
IM – Ida Mak

1)  TDO﹕您是何時來澳﹐為甚麼會定居澳洲﹖

IM﹕89年的時侯我們來澳旅行探已居澳洲的妹妹Bessie﹐當時我們覺得這地方很不錯﹐NC特別喜歡這裡的環境和氣氛。加上93年我另一個妹妹亦同時移民來了澳洲﹐所以旅行後我們便開始申請移民。 我是95年來到﹐98年回港﹐2006年7月再回來。

2)  TDO﹕請分享您毅然丟下香港工作來澳的一些感受﹖
IM﹕其實在香港因為工作時間很長的關係﹐即使想為教會事奉也沒有太多時間﹐很多時侯教會活動也參與不到。 今次丟下香港工作(2006年) 回來澳洲能夠投放更多時間做教會事奉﹐教會的事務反而更忙碌。有人對我說這可能是我要回來的原因﹐但我覺得這是神給我一個很好的 Blessing﹐我很珍惜這機會。當然家裡仍然有很多要兼顧﹐但兒女比較大所以也比較安心。

3)  TDO﹕似乎搬堂與合併在我們教會的歷史中一直都有發生﹐請介紹一下。
IM﹕95年我們移民澳洲﹐由於我們在香港一直是聖公會會友﹐但當年墨爾本沒有廣東話的聖公會教會﹐我們便找到在City的顯現堂﹐雖然那裡的架構不屬聖公會﹐但張志明牧師是被聖公會委派到顯現堂的。當年人不多﹐包括Ada﹐Norman﹐唐Auntie﹐鄧醫生等。離開顯現堂後﹐我們搬到 Blackburn的Ascention落腳﹐後來又借用了St. Michael地方(即St. Thomas現址) 直到2002年才與St. Michael合併。 再後來您們都知道了﹐我們於07年與St. Theodore 合併成為現在的St. Thomas。即是說﹐教會其實合併過兩次了。

4)  TDO﹕您覺得一般的教會在一直面對財政壓力的氣氛下能如何成長﹖
IM﹕其實澳洲的教會都不會非常豐裕﹐相比香港的教會絕對很不同﹐這是因為這邊的教會沒有「阿公」照住。與St. Michael 合拼是因為他們當年會友年紀開始大﹐人數亦同時在縮水﹐能力上請不到一位全職的牧師。所以這裡普遍的現象是聖公會教友增長停頓了﹐甚至少了。以往的人當看見教會氣氛濃厚便會返教會﹐但其實教會本身沒有一舊錢﹐教會是靠教友的。所以當教友越來越老及人數少時﹐收入便沒有了。 光是教會的維修保養其實都需要錢的﹐更不用說牧師人工了。 所以其實過去一直以來教會都不是很鬆動。不過我們很感恩的是﹐我們「年年嗌﹐年年過」﹐靠著恩典而過。當弟兄姊妹聽到教會有需要時﹐他們都會支持。所以教會太富有又不太好﹐因為大家覺得「阿公」很有錢﹐便會認為所有都應由「阿公」出﹐但當弟兄姊妹同時都為教會付出時﹐便會有一種教會是我們家的感覺。

5)  TDO﹕作為堂監可以跟我們一下這個岡位的事奉范圍是甚麼
IM﹕牧師主要都是做比較靈性及Ministry上的發展﹐而堂監則要著重教會事務性及行政上的工作。所以有很多東西都要由堂監簽名﹐萬一衰左我們都要負責。很簡單例如建堂合約﹐牧師人工等都是由堂監簽曙遞上聖公會﹐但這不是一個受薪職位﹐而是由教友負責。其實我也在等人接棒﹐很容易的﹐不需要訓練的﹐哈哈……

6)  TDO﹕作為我們會和主任牧師的橋的壓力在
IM﹕嗯…有時時間上會用多了。例如英文堂舉行的活動﹐其實都需要一個帶頭的作用﹐所以有時都需要「頂硬上」去參與。但我會認為當移民到一個外國地方﹐有很多事都需要適應﹐需要有很多溝通及融入﹐ 其實我們教會都一樣。他們(英文堂)當初懷著戰戰競競的心情去合拼﹐同樣我們懷著保守懷疑的態度去贊同。到已成事實時﹐大家真的要好好的去學習接納及溝通。

7)  TDO﹕您覺得中英文堂在 合一 」果效算理想嗎
IM﹕我想初頭一兩年大家都比較辛苦﹐英文堂的人有時思想上會與我們有些不一樣。例如野餐﹐他們會自己帶自己的食物及椅子﹐但我們唐人會覺得很奇怪﹐因為我們習慣甚麼都Share﹐我也有跟他們說我們唐人不太習慣中午烈日當空走出來BBQ﹐所以Chris也會經常問我:「為甚麼你們沒有人來?」不過他們也很理解。例如中秋晚會或飲茶時﹐我們中文堂搞活動時他們也會參與﹐希望多些互動。聯合崇拜﹐他們會覺得沒有需要翻譯因為大部份人都懂英文﹐但其實我們也要照顧某些不懂英文的會友。當然合併是不能永遠遷就一邊﹐所以我們都要在這個Process裡慢慢學習。現在我們和英文堂合作上比起當年和St.Michael合拼的活動多了﹐所以整體感覺真的很不一樣。

8)  TDO搬遷後教會將會有甚麼改變我們心態應如何面對
IM﹕我相信最重要是大家要互相包容和體諒﹐St. James是合一會(Uniting Church)而不是聖公會﹐而他們的崇拜是在早上十時﹐原則上我們的崇拜時間不會有沖突﹐但因那邊的教友年紀都比較大﹐行動有時可能會慢一點﹐我們可能要準備好崇拜可能未必可以準時11點半開始﹐因此我們要有心理準備去互相適應當時情況。另外因為始終都是在用別人的地方﹐我們用別人的東西要記緊放回原處。一開始大家當然要花更多心力去溝通了解﹐如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因為現階段大家都只是在紙上談兵﹐到實行的時候才會知道有何困難。

9)  TDO預計教會租用St James 的教堂會多久﹖
IM﹕樂觀來看是大約12個月﹐稍長一點可能是18個月﹐之後再長我就不想說了… 哈哈……

10) TDO﹕搬遷後您覺得中文堂會何維持現在的bonding﹖
 IM﹕要更多互相扶持和聯繫,所以我們明年的Cell Group計劃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廣東話堂有個好處﹐就是我們已經習慣去不同教友的家中聚會﹐例如可以去麥家或是黃牧師 / Rachael 家中聚集﹐所以除了我們星期日一定會要教會聚集之外﹐其他的時間我們都是比較有彈性的。所以明年我們的查經班改在Cell Group中進行的話﹐基本上我們是用不到教會的地方的。
這樣我們會多一點比較輕鬆的聚會﹐加上我們希望明年會多一點全堂性的活動﹐希望因此不單可以維持大家的關係﹐更可令其他人加入。有時大家的核心太強的話﹐新朋友反而難以加入﹐當我們大家都去了一個新環境﹐都在適應中的話﹐新朋友會更容易投入加入小組﹐這也是我們的一個機會。
聚餐方面﹐其實我們在那邊是有地方的﹐他們有很多的餐具﹐而且廚房比我們的更大﹐只是我跟對方說先等我們適應好環境再算﹐加上地理位置更接近Box Hill Central﹐ 可能大家去買外賣。 不過如果大家覺得有需要辦大食會的話﹐其實他們的禮堂和廚房都是可以用的。

11) TDO﹕教會明年Budget及支出將會是多少﹐每人應有多少支持
IM﹕有沒有看過我們的財政報告?到底我們明年的預算增加了多少呢﹖這是一個很驚嚇的事情﹐你不看嗎﹖哈哈……明年我們的預算要增加22%﹐其實我們租St.James教會的租金是真的很便宜﹐一個星期才$250﹐另外加上水電煤氣﹐清潔的費用等等。他們是真的用一顆愛心去對待我們﹐現在他們又給我們很多地方擺放東西﹐所以我們真的很感受到主內弟兄姊妹的照顧。例如他們會主動問我們要否幫忙派發聖誕節的單張﹐又願意把我們的活動加入他們的聖誕節Banner﹐可以看得出他的有多接納和歡迎我們﹐所以我們更要多點關心他們。
關於我們的財政狀況﹐我們明年的支出增加主要是增加在教牧人員的薪金方面。因為George是全職的﹐而Garrett又將要離開﹐我們要聘請一個導師一周兩天去照顧青年﹐再加上Ivy黃牧師上財政年度只有8個月﹐明年有12個月﹐而且又會增加工時由半職到三份二職﹐所以工資方面就會由去年19萬增加到明年的23萬﹐再加上我們建堂方面的支出﹐而我們又買到教會後面的地﹐所以是支出是有增加的。

12)  TDO教會搬遷後﹐架構上亦有改變﹐面對各樣的挑戰﹐對於教會的長您有什麼看法?
IM﹕其實真的很高興可以租到St. James﹐因為位置和St. Thomas很接近﹐ 我們本來很擔心如果租得太遠的話很多老人家會不方便﹐或會覺得麻煩不想去﹐現在就可以免去這份擔心了。我覺得活石團契多年來已經歷過很多變化﹐仍然留下來﹐關係定必都很親密﹐就像彩虹團契一樣。雖然有變化﹐但大家都應該會留下來的。我自己在意的是增長方面﹐以前我們是靠照顧移民的家庭。例如幫忙接機﹐和申請戶口等等開始﹐但現在少了這類型的移民﹐反而說國語的人就很多; 此外﹐我們想接觸這裡而未有返教會的廣東話家庭是也比較困難的。 

13)  結語:
IM﹕其實有一件事我認為大家都必須要知道的﹐我們由張志明牧師年代﹐直到去年我們都只是有半個牧師照顧我們廣東話堂﹐但現在我們有Ivy 黃牧師的三份二職牧師﹐和Rachael的40%﹐相等於廣東話堂擁有一個全職的牧師照顧我們。我們只是支持自己廣東話堂的薪金已經是六萬多元﹐還未計算主任牧師的那份﹐所以我們真的要增加支持。主任牧師經常都說運用自動轉帳的好處就是可以保障教會可以有穩定的收入﹐而且即使教友臨時沒有現金﹐或那個星期未能回到教會敬拜﹐奉獻也不會因而減少﹐這對教會的運作是十分重要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