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個月前, 我們新一系列的「天地」隨著教會搬遷而面世﹐那時我們訪問了我們的堂監Ida, 題目為「變遷」。十四個月後﹐我們快要回到我們原來的地方。今次﹐我們有幸可以訪問到建堂委員會的一員 – NC 作一個回顧﹐今次的題目為「回家」。 我相信教會的每一位成員都期待著這一天的來臨。那NC就像是我們的村長,盡心盡力的為我們的興建新家﹐除了在他嚴肅的在台上講道和振奮人心的男高音之外﹐大家又了解他多少呢?
TDO: 天地記者 NC: NC Mak
信主
TDO: 你如何信主的?
NC: 我所讀的小學是救世軍,是屬於基督教學校的。那時每星期都有週 會,但並沒有很明顯地傳授聖經的知識,基督教的信息就是透過週會播種 在我的心裡。 小學初期由於年紀還小,什麼也不明白,直到五,六年級的時侯,才開始略 懂信息的意思,並自然地感覺到自己和上帝之間是有溝通的。所以我並不是在很特別的場合裡信主,始終我是在教會學校長大,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我自幼便覺得自己和上帝是有關係的。我小時候就深信上帝是存在的,但對於如何得救,為什麼要洗禮之類都沒有概念。那時的週會內容都是「左耳入右耳出」,說過什麼都很快忘了,我想其他同學應該都跟我一樣吧。但有些時候,例如忘記交功課或被老師罰留堂,就開始有個向神呼求的目的,哈哈。總括而言,我信主的經歷是一步一步的過程,並不是突然發生的。直至中學我都沒有去過佈道會,也未有做過舉手決志之類的形式。
TDO: 你為什麼會選擇去聖公會的教會?
NC: 第一次去教會是中二的時候,當時跟我同屋住,一位比我大三年的哥哥第一次被邀請去教會,他便帶我一起去。其實大家讀不同學校的,只因為一起住,所以我們就經常一起玩。那間教會是位於筲箕灣的聖公會主誕堂,從我們所住的灣仔出發,坐電車要四十五分鐘至一小時,坐巴士最快十五分鐘就到了,當時沒有其他的交通工具。
自從我第一次參加這間教會的團契後,我便每星期六晚都參加,直到現在回香港時都會到那裡參加崇拜,沒轉過其他教會。我讀的中學是一所沒有宗教背景的學校,但由於校監是天主教徒,所以他讓神父到來傳福音,那位神父會在每一班裡「捉」一些人去參加學道班,而我 就是這樣開始認識天主教的。從一開始好幾個人,到學期尾只有我一個人仍留下來聽道。神父有介紹我到灣仔的天主教堂參加崇拜,他們叫這做「望彌撒」。
那時我星期六去主誕堂的團契,星期天望彌撒。直至神父叫我們洗禮,我便離開了天主教。我覺得天主教的教導不太適合我,甚至不太正確,所以我就跟隨了基督教。直到我中四開始參加聖公會的崇拜,並接受了洗禮。
TDO: 以前的團契都是做什麼的?
NC: 以前團契主要是分享,有唱詩敬拜,查經環節較短。當時年青人沒什麼娛樂,又沒電腦玩,除了去青年中心打球或是學校活動外,便沒什麼事可以做,所以參加團契是很開心的事,對我來說算是少有的社交活動吧。
我們較古板,不喜歡像時下年青人般去跳舞,開派對,團契正好給予我們一個機會聚在一起,玩什麼都可以,打乒乓波呀,跳土風舞呀,行山呀,去石澳燒烤等。很開心的是當中有些同道中人,我們稱為「口水佬」,我們會拿些小說或哲學書出來爭辯一番.我們甚至是為了找事爭辯而找書看的。有時我們也會
搞一些大型活動招呼多些人去教會,又會做話劇。和現在的團契有些相似,不同的是活動比較多,多些團友間接觸的機會。支撐一個團契並不容易,從很少人至很多人的階段,我們都經歷過。那時因為希望多些人參加,也有經歷過意見不合,氣餒,人太多時又會發生問題。 那時我們並沒有大人支持我們的團契,也沒有導師,牧師也不是很理會我們。但牧師來時,我們又不喜歡,因為一直太自由了,有人來管又感到不滿意。學生團契的不好處就是學生中五畢業後就不會再來了,各散東西,人換得很快,團契很容易散,又沒有長時間工作的導師照顧我們,學生領袖也是畢業後就離開,又要重新組織,所以當時維持一個團契也挺辛苦的。後來我開始做一些教區層面的工作,即是很多間教會一起舉辦活動,例如夏令營,可以認識很多其他教會的人。完了夏令營,可以和其他同樣有熱誠的人繼續舉辦其他活動,保持聯絡。我就是在一個廣播劇活動時認識我太太的。
TDO: 你如何形容上帝和你的關係?
NC: 上帝是我的上帝,祂雖是神,但我對祂很有親切感。
TDO: 你參與建堂的過程有什麼困難?
NC: 籌備的過程都超過三年了,其實從合併時已開始商討建堂,不過當時我沒有參與。張牧師06年開始討論合併,我07年才回來澳洲。他們曾考慮過很多點子,例如合併後加建老人中心之類。不過合併後不夠位子坐是事實,所以必須考慮擴堂。而有些價錢上的問題,時間上不配合,每個階段都有新的問題出現,建堂委員會就唯有見招拆招。
TDO: 教會一直面對不同的挑戰,我們應如何從新適應?
NC: 其實問題是天天都多的,是基本人生道理,要學習的。如何適應?互量互讓吧。如果各自堅持己見,很難解決問題。互相禮讓,就一定大事化小。
TDO: 請形容一下將會搬回新家的感覺?
NC: 我很期待去享受一下當時的設計意念到慢呢?因為我做了很多實驗,想改變但麻煩的是,沒有人知我的構思是怎樣,家人也不顯得不耐煩,不過現在就快便會完工,問題相信真實是如何的模樣,是否成功。很想知道當時腦海裡的構想的立體空間現在如何被印證出來。我們建築這行,入伙的意思就是這樣。就如我的新屋一樣,為什麼工程那麼一下屋內的結構,試下效果。知道我在想什麼,都開始很快可解決了。
TDO: 你為什麼會選擇來St Thomas教會?
NC: 我們初來澳洲還沒有St Michael教會的 (註: St Michael 是St Thomas 教會合併的前身),是後來和張志明牧師計劃後再發展出來的。St Michael以前叫顯現堂,是位於唐人街的。張牧師感到有需要發展廣東話堂,而且唐人街沒很多位泊車,也想多些人參加教會。而選擇聖公會模式的教會是因為我們一直都習慣了這個模式。
TDO: 你對教會的將來有什麼期望?怎樣做才可以實踐教會的使命?
NC: 很簡單,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都在展望將來,但來墨爾本的廣東話人,就算是學生都愈來愈少。我覺得香港的移民潮已過了,除非大陸變天啦。香港人適應能力很強,在現今溫水煮蛙的情況下,唱多幾次國歌就會慣了。以我來看,應該不會再出現大型的家庭式移民潮,將來只有像我們教會那些學生般,一個一個來讀書,然後移民。所以我期望未來St Thomas能有普通話事工,可招攬附近大學的普通話學生,讓教會有更多人參加。至於如何實踐這個使命,我們需要在個人方面多傳福音。因為每個人的目標不同,很難一班人去搞一個活動去說服人信主,活動完了,人們就散去,很難留下他們。要留下他們,一定要靠個人接觸。依我多年的信主經歷來看,在個人的層面上傳福音是最具效力,即是帶人返教會,返團契,返小組,聽福音。人們願意返來第二次,通常不是因為福音的原故,更多時是因為他們認識到朋友,感到溫暖,感到受接納。這就是「人盯人」政策。
TDO: 為什麼你覺得自己是一個理性的人? 當你面對非常感性, 只有小量理性的人, 你會怎樣和他相處?
NC: (他笑一笑,瞄了太太一眼)這是沒有解釋的!我一向喜歡分析,我也說過,我是讀數的呀!大概是由小到大都傾向理性層面思考吧。如果那個人不是我太太的話,我想是沒辦法相處的了。因為有感情,所以能夠互相忍讓遷就。男性就是比較理性,而女性就比較感性,這是性別歧視吧。理性和浪漫能否共存?我從來都不會浪漫呀。(Ida:你問他,從拍拖到現在,他送過多少次花?) 很少。我是反對送花的。
NC: 我所讀的小學是救世軍,是屬於基督教學校的。那時每星期都有週 會,但並沒有很明顯地傳授聖經的知識,基督教的信息就是透過週會播種 在我的心裡。 小學初期由於年紀還小,什麼也不明白,直到五,六年級的時侯,才開始略 懂信息的意思,並自然地感覺到自己和上帝之間是有溝通的。所以我並不是在很特別的場合裡信主,始終我是在教會學校長大,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我自幼便覺得自己和上帝是有關係的。我小時候就深信上帝是存在的,但對於如何得救,為什麼要洗禮之類都沒有概念。那時的週會內容都是「左耳入右耳出」,說過什麼都很快忘了,我想其他同學應該都跟我一樣吧。但有些時候,例如忘記交功課或被老師罰留堂,就開始有個向神呼求的目的,哈哈。總括而言,我信主的經歷是一步一步的過程,並不是突然發生的。直至中學我都沒有去過佈道會,也未有做過舉手決志之類的形式。
TDO: 你為什麼會選擇去聖公會的教會?
NC: 第一次去教會是中二的時候,當時跟我同屋住,一位比我大三年的哥哥第一次被邀請去教會,他便帶我一起去。其實大家讀不同學校的,只因為一起住,所以我們就經常一起玩。那間教會是位於筲箕灣的聖公會主誕堂,從我們所住的灣仔出發,坐電車要四十五分鐘至一小時,坐巴士最快十五分鐘就到了,當時沒有其他的交通工具。
自從我第一次參加這間教會的團契後,我便每星期六晚都參加,直到現在回香港時都會到那裡參加崇拜,沒轉過其他教會。我讀的中學是一所沒有宗教背景的學校,但由於校監是天主教徒,所以他讓神父到來傳福音,那位神父會在每一班裡「捉」一些人去參加學道班,而我 就是這樣開始認識天主教的。從一開始好幾個人,到學期尾只有我一個人仍留下來聽道。神父有介紹我到灣仔的天主教堂參加崇拜,他們叫這做「望彌撒」。
那時我星期六去主誕堂的團契,星期天望彌撒。直至神父叫我們洗禮,我便離開了天主教。我覺得天主教的教導不太適合我,甚至不太正確,所以我就跟隨了基督教。直到我中四開始參加聖公會的崇拜,並接受了洗禮。
TDO: 以前的團契都是做什麼的?
NC: 以前團契主要是分享,有唱詩敬拜,查經環節較短。當時年青人沒什麼娛樂,又沒電腦玩,除了去青年中心打球或是學校活動外,便沒什麼事可以做,所以參加團契是很開心的事,對我來說算是少有的社交活動吧。
我們較古板,不喜歡像時下年青人般去跳舞,開派對,團契正好給予我們一個機會聚在一起,玩什麼都可以,打乒乓波呀,跳土風舞呀,行山呀,去石澳燒烤等。很開心的是當中有些同道中人,我們稱為「口水佬」,我們會拿些小說或哲學書出來爭辯一番.我們甚至是為了找事爭辯而找書看的。有時我們也會
搞一些大型活動招呼多些人去教會,又會做話劇。和現在的團契有些相似,不同的是活動比較多,多些團友間接觸的機會。支撐一個團契並不容易,從很少人至很多人的階段,我們都經歷過。那時因為希望多些人參加,也有經歷過意見不合,氣餒,人太多時又會發生問題。 那時我們並沒有大人支持我們的團契,也沒有導師,牧師也不是很理會我們。但牧師來時,我們又不喜歡,因為一直太自由了,有人來管又感到不滿意。學生團契的不好處就是學生中五畢業後就不會再來了,各散東西,人換得很快,團契很容易散,又沒有長時間工作的導師照顧我們,學生領袖也是畢業後就離開,又要重新組織,所以當時維持一個團契也挺辛苦的。後來我開始做一些教區層面的工作,即是很多間教會一起舉辦活動,例如夏令營,可以認識很多其他教會的人。完了夏令營,可以和其他同樣有熱誠的人繼續舉辦其他活動,保持聯絡。我就是在一個廣播劇活動時認識我太太的。
TDO: 你如何形容上帝和你的關係?
NC: 上帝是我的上帝,祂雖是神,但我對祂很有親切感。
工作
TDO: 你以前在香港做什麼工作?
NC: 我以前是一位建築測量師,那時的建築測量師可以在兩種地方工作,第一是政府機構,他們有兩三個部門都請很多建築測量師和工程師的。在香港開埠英國統治時,土地在規劃建築工程前都要經建築測量師的批准,而建築測量師負責處理審核圖則,怎樣才會批准,怎樣才算符合規格之類。建築測量師可說是管理和監察大部份的建築工程。英國很多年前用建築測量師這個角色代表政府,很專業地管理整個香港的建築。
如非到政府機構工作,第二條出路就是私人執業。我所屬的政府部門以前是負責監管香港當時的所有私人樓宇,監察有沒有變成危樓,僭建之類。當時大學畢業後我去見政府工,我記得面試時三個部門都有派人來,三個部門分別是屋宇署,建築署和房屋署。他們問我想入那個部門,我就選了入屋宇署。由畢業後身為見習建築測量師入去政府部門,三四年後成為正牌建築測量師,直到1989年後離開,轉去私人公司工作。
TDO: 你平日的興趣是什麼?
NC: 現在主要都是在起屋,沒什麼其他興趣。以前在香港生活,沒機會親手起屋,所以來了澳洲希望可以親自試試。
NC: 我以前是一位建築測量師,那時的建築測量師可以在兩種地方工作,第一是政府機構,他們有兩三個部門都請很多建築測量師和工程師的。在香港開埠英國統治時,土地在規劃建築工程前都要經建築測量師的批准,而建築測量師負責處理審核圖則,怎樣才會批准,怎樣才算符合規格之類。建築測量師可說是管理和監察大部份的建築工程。英國很多年前用建築測量師這個角色代表政府,很專業地管理整個香港的建築。
如非到政府機構工作,第二條出路就是私人執業。我所屬的政府部門以前是負責監管香港當時的所有私人樓宇,監察有沒有變成危樓,僭建之類。當時大學畢業後我去見政府工,我記得面試時三個部門都有派人來,三個部門分別是屋宇署,建築署和房屋署。他們問我想入那個部門,我就選了入屋宇署。由畢業後身為見習建築測量師入去政府部門,三四年後成為正牌建築測量師,直到1989年後離開,轉去私人公司工作。
TDO: 你平日的興趣是什麼?
NC: 現在主要都是在起屋,沒什麼其他興趣。以前在香港生活,沒機會親手起屋,所以來了澳洲希望可以親自試試。
TDO: 你如何和建築結下不解之緣?
NC: 我讀中學時成績最好的是數學,讀代數時一直都拿A。喜歡做數是因為不用背書,只要做對了就有滿分,不同於文科,所以很自然地選了理科,而我最擅長的就是物理學。升大學時全班只有我可以入讀物理系,不過我還是選了讀測量。
TDO: 你新屋完工之後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NC: 如果可以也想搞多些project,希望有機會能夠用自己所有的知識去幫人。
建堂...回家...
NC: 我讀中學時成績最好的是數學,讀代數時一直都拿A。喜歡做數是因為不用背書,只要做對了就有滿分,不同於文科,所以很自然地選了理科,而我最擅長的就是物理學。升大學時全班只有我可以入讀物理系,不過我還是選了讀測量。
TDO: 你新屋完工之後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NC: 如果可以也想搞多些project,希望有機會能夠用自己所有的知識去幫人。
建堂...回家...
TDO: 你參與建堂的過程有什麼困難?
NC: 籌備的過程都超過三年了,其實從合併時已開始商討建堂,不過當時我沒有參與。張牧師06年開始討論合併,我07年才回來澳洲。他們曾考慮過很多點子,例如合併後加建老人中心之類。不過合併後不夠位子坐是事實,所以必須考慮擴堂。而有些價錢上的問題,時間上不配合,每個階段都有新的問題出現,建堂委員會就唯有見招拆招。
TDO: 教會一直面對不同的挑戰,我們應如何從新適應?
NC: 其實問題是天天都多的,是基本人生道理,要學習的。如何適應?互量互讓吧。如果各自堅持己見,很難解決問題。互相禮讓,就一定大事化小。
TDO: 請形容一下將會搬回新家的感覺?
NC: 我很期待去享受一下當時的設計意念到慢呢?因為我做了很多實驗,想改變但麻煩的是,沒有人知我的構思是怎樣,家人也不顯得不耐煩,不過現在就快便會完工,問題相信真實是如何的模樣,是否成功。很想知道當時腦海裡的構想的立體空間現在如何被印證出來。我們建築這行,入伙的意思就是這樣。就如我的新屋一樣,為什麼工程那麼一下屋內的結構,試下效果。知道我在想什麼,都開始很快可解決了。
TDO: 你為什麼會選擇來St Thomas教會?
NC: 我們初來澳洲還沒有St Michael教會的 (註: St Michael 是St Thomas 教會合併的前身),是後來和張志明牧師計劃後再發展出來的。St Michael以前叫顯現堂,是位於唐人街的。張牧師感到有需要發展廣東話堂,而且唐人街沒很多位泊車,也想多些人參加教會。而選擇聖公會模式的教會是因為我們一直都習慣了這個模式。
TDO: 你對教會的將來有什麼期望?怎樣做才可以實踐教會的使命?
NC: 很簡單,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都在展望將來,但來墨爾本的廣東話人,就算是學生都愈來愈少。我覺得香港的移民潮已過了,除非大陸變天啦。香港人適應能力很強,在現今溫水煮蛙的情況下,唱多幾次國歌就會慣了。以我來看,應該不會再出現大型的家庭式移民潮,將來只有像我們教會那些學生般,一個一個來讀書,然後移民。所以我期望未來St Thomas能有普通話事工,可招攬附近大學的普通話學生,讓教會有更多人參加。至於如何實踐這個使命,我們需要在個人方面多傳福音。因為每個人的目標不同,很難一班人去搞一個活動去說服人信主,活動完了,人們就散去,很難留下他們。要留下他們,一定要靠個人接觸。依我多年的信主經歷來看,在個人的層面上傳福音是最具效力,即是帶人返教會,返團契,返小組,聽福音。人們願意返來第二次,通常不是因為福音的原故,更多時是因為他們認識到朋友,感到溫暖,感到受接納。這就是「人盯人」政策。
TDO: 為什麼你覺得自己是一個理性的人? 當你面對非常感性, 只有小量理性的人, 你會怎樣和他相處?
NC: (他笑一笑,瞄了太太一眼)這是沒有解釋的!我一向喜歡分析,我也說過,我是讀數的呀!大概是由小到大都傾向理性層面思考吧。如果那個人不是我太太的話,我想是沒辦法相處的了。因為有感情,所以能夠互相忍讓遷就。男性就是比較理性,而女性就比較感性,這是性別歧視吧。理性和浪漫能否共存?我從來都不會浪漫呀。(Ida:你問他,從拍拖到現在,他送過多少次花?) 很少。我是反對送花的。
(TDO: 那你會送什麼給太太做生日禮物?)送卡,送禮物囉。
(TDO: 卡裡寫的都是經文嗎?)不是呀,從來沒有在卡裡寫過經文。
(TDO:哦! 我記得NC會作詩呢!)(NC: 笑,不作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