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富一詞,令人產生很多情緒,特別是基督徒。
在主日,講道的內容很少提及理財、富裕、怎樣去賺錢、怎樣去花費,等等。這也難怪,因為主日講道並非專題演講,不可能事事都詳細分析的。
無論是否基督徒,一般人都「覺得」自己是貧窮的。說到心裏,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覺得」有所缺欠,因為在日常生活上,還有很多未曾擁有的東西,未曾經歷的事物,未曾遊歷的旅程。這些的「未曾」,往往不斷地擾動著我們的心境,這不是慾望,是甚麼?
怎樣定義「富裕」呢?
有人說有錢就不用再上班工作,亦有人說是擁有花不盡的金錢。有人嘗試立下一個銀碼,定一個時日,達到了就算成功。譬如說四十歲前要擁有一千萬元,便覺可以退休,過一些「經濟獨立」的生活了。有人讚賞這類言論,認為是有志氣,有上進心。當然,有另一個極端,或者說是以冷漠的態度對待財富,不甚追求,淡薄名利,隨遇而安,也覺「富裕」了。
說到定義「富裕」,不能不首先為「貧窮」解釋一番。
「貧窮」是與生俱來的,是上帝所賜的:
[提前 6:7-8 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
有好些人喜歡羨慕某人是含著金鑰匙出世的,故此一生便不用愁了。亦因此而感懷自己沒有一個富爸爸,未能享福。其實,我們每人從一出生便都是一無所有,連基本覓食的本領也沒有。是誰供應第一口奶?是誰保障我們日復一日的健康度過?試看戰火下的孤兒,災劫後的餘生,若乏人幫助,真是難以度日的。所以,我們是「貧窮」的,也是理所當然的了。我們由小娃娃開始,身上每長一斤肉,身邊每多一樣事物,袋裏每多一塊錢,都是別人送給的,沒有一樣是「我」的,無論是祖傳的,或是「學乖乖」之下得的獎賞,都是別人送給的。即使到了成長後,正式上班工作,賺取第一份工資,這都是別人口袋裏的金錢,轉移在你的名下而已。
尋找「覓食」本領:
[創3:17 ... 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
19 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
人生在世,是要每日「覓食」,才得生活。怎樣覓食?當然只能靠泥土了。無論你是崇尚素菜,或兼喜肉食,總是求取於上帝所賜給我們的地球:田野、山林、河溪、海洋等。別人做了農夫漁民,屠宰包裝,供應在市場上,方便我們購買,總不可忘記了這個食物供應鏈的起頭。照顧自己及家人的日用起居飲食,應是自己的責任。(大個仔、大個女了,不再是父母的責任了。)不論「互聯網」、電子及科技世界怎樣進步,基本覓食生活是不能替代的。
假設你現在就一無所有,需要覓食,你選擇從何入手呢?當然是從田間山林水溪等處著想吧。童軍及野外訓練的目的,本是使你有更多的應付方法與技巧,在逆境中求存吧。我相信上帝所創造這大地的資源,在我們努力工作下,是足夠供應全體人類的基本生活的。(請勿輕易相信「世界資源有限,不夠人口膨脹所需」的言論。)我認為這就是每個人的基本生產能力。城市人很難明白務農的重要,但試想在你家門前有一坱土地,能終年生產大部份食用所需,你的生活是否有了保障呢?現在坊間流行談論怎樣過自給自足的生活,有很多書本網頁資料,那是另一專題演講的機會了。
若是習慣居於城市裏,無法以近乎原始的方法維生,又可怎樣呢?
創造「就業機會」:
從簡單基本方面去想,就是以我們的時間、體力、手藝、學識與技能,為別人服務,以換取報酬養生。這裡所說的「服務」,包括最簡單的替人補習、洗車、剪草,以至時薪工作,兼職,全職工作,也包括各種專業服務、小買賣、大貿易、到大小規模也有的工業生產等等,都是發揮個人的生產力,解決別人的困難及需要,建構一個互相服務、功能互補的社會。不過,社會愈分工,工種愈精細,人的獨立能力便會愈弱,時間久了,便很難適應環境變遷,甚至很難面對突如其來的逆境,喪失了鬥志。
但若「服務」的範圍愈貼近「衣食住行」的民生所需,避開一些太時興(短暫)或太抽象的「專業」項目,並且時常裝備自己有不同的本領,能夠掌握這基本觀念的,無論在人生中那一段路上坎坷跌倒,例如失業、生意失敗、投資失誤等,總不致於無希望,沒前途的了。我這裡想強調的是:「就業機會」大部份應依賴自己去發掘,而不應只期待政府或大機構所提供。(政府緩助金只是協助那缺乏生產能力的人。)
[林後 9:6 『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
[弗 4:28 總要勞力,親手做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
當然,很多人只接受「讀好書、就好業」的價值觀。強調學以至用,不可隨便轉業,要把握熱門的行業,有上乘的晉升前途,「薪高糧準」,才是安居樂業的不二門徑。我同意這是每個人努力工作,積極上進的態度。但這只是「就業」的討論,並非直接與「財富」有關,為甚麼呢?
話說回來,我還是要為「富裕」下一定義。
以上所討論的是謀生:每人都從「貧窮」開始,憑藉著個人生產力,取得報酬,獲得「收入」後,用來應付一切生活開支。當有盈餘,又沒有負債時,我便認為你是「富裕」的了。把盈餘積蓄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或幫助身邊有急需之人,這是你的福分。這個簡單的道理,即「收入」減「開支」得「盈餘」,便是千古不易的理財基本工,很多人不屑理睬,也有很多人掌握不到,以致生活困苦,終日愁煩。我從一開始便沒有定下一個銀碼,即是不論「收入」多少,減除「開支」後,還有「盈餘」的,便是了。若你一生都是這樣,還不算是富裕嗎(永遠有用不完的錢)?
有人會說開支很大、負擔很重,收入微薄,不容易做到有盈餘。我也曾經歷過生活負擔很重,每年每月都入不敷支,以致借貸度年(交稅),感覺壓力很大,看不到盡頭亮光,很氣餒。也曾因為誤信人言,錯誤投資,而損失全部積蓄。更在移民之前沒有準備妥當,到後未能投入工作,以致收入不繼,需要領取政府緩助金。回想起來,總結是我未曾掌握「收支平衡」的基本功課。我解決的辦法,首要的是盡量裁減開支,並盡快找到工作,不論工種職位,務求有收入可以養家。但「裁減開支」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必須家人一同的商討協助,否則不易成事。因為有些開支是自己的,有些則是家庭的,也有些是為了家人的。有些開支是可壓縮的,有些則沒有彈性(例如供樓),總之是不易處理。但是若能咬緊牙關,不怕轉變,只有少量開支才算是「必須」的,譬如食用租金交通等,其餘的確可暫時放棄的。我相信只要肯工作,應付這類開支,一般是可以。我更相信上帝的應許,我們日用的飲食,不會無繼的。
換言之,能掌握「量入為出」的功課,儲蓄盈餘,生活必會逐步改善。請緊記保持節儉簡樸的生活,壓抑花費的引誘和慾望,並且有耐性要忍受要堅持,一段長時間之後,才會成為習慣,才會感覺容易應付。切勿收入增加了,卻又增加支出,最後卻連「盈餘」也吞掉,這便更悲哀了。我從前便曾墮入這個苦循環中,開支大了,便盼望有更多的收入,到收入真的增加時,卻又增加了開銷,以致更加入不敷支。當時我也真以為那些開支是不能減省的。總之是不懂得留有盈餘,平添許多煩惱。我是經過二十年的工作,才開始懂得這個道理。但願你能及早掌握就好了。

[腓 4:11-12 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
我曾花了好些時間,在《新約》中尋找到最少三百節經文,論及金錢理財物質生活有關的。研究後,確實令我得益不少。日後有機會希望可以和大家分享。至於怎樣去投資,也只能留待將來再談了。臨別時,希望澄清以下一些觀念:
(一)花錢不是「富有」:在你名下的才是財富,花了的永不回來。無論花在甚麼地方,購買甚麼名牌,花去了,就沒有。想再有,只能靠收入盈餘。更不可靠借貸來花費,因你不能保證將來必有收入,必有剩餘。為了花費或還債而去賺錢,便是壓力,很容易成為金錢的奴隸。
(二)該納給上帝的,不是施捨:這是上帝選民的責任,並非要等待富有,或有多餘時才行的。將十分之一的收入獻歸於上帝,是當行的,且有上帝獎賞的。其餘幫助別人的,才是行善。
(三)「有錢並非萬能,但無錢就萬萬不能」:這是犯了羅輯的『簡單兩極化』的錯誤,使人不明白。下半句其實並非真理,只因大部份人懼怕貧窮無錢,便利用來壯膽,放開懷抱去求財發達。令人最難防禦的試探,莫不是從求財求利開始的。
(四)有人祈求上帝使他先發達(例如中彩票),好讓他能多捐獻、做善事:其實這是極自私、好名利、愛懶惰的心態。試想萬物都是屬主的,祂要施捨賜與給有需要的人,還輪到你嗎?為何祂要先使你享樂,等你「施捨」剩餘的給別人,又獲得名譽呢?按才幹受責任,若你沒有作好管家的能力,交你大筆的錢財,只會令你放縱,不會有好結果的。
(五)做基督徒注定是捱窮的,因富人不能進天國:這是一個誤解。聖經中很多聽主命的人,也有好些是富裕的。亞伯拉罕受到祝福,有很多牛羊僕人。所羅門做王以後,亦是富甲一方。如何可以做金錢的主人?如何在聖經的教訓下,可以致富?請問耶穌在世時,他是貧窮,抑或富有呢?這些問題,只好留待將來再談吧﹗
There were always someone remind me to manage money wisely while none really teach me the way of it, until I met Uncle Mak in Melbourne...Give thanks to him and though this sounds like the basic, I thought this is really a good reminder esp. I am preparing to work soon and I have to manage those 我名下的金錢 =)
ReplyDeleteGood to hear that Ricky is preparing to work soon.... I hope this message will make us ponder upon the right value and attitude towards money! Well done and thank you NC.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