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5, 2012

全欣為祢 - Rev. Ivy Wong

留學生到文員;從朋友到夫妻;從生意人到牧師…
神一直在她身上行各樣恩典和神蹟,帶領著她在不同時空擔當著許多不同的角色和責任。

有時她言行溫婉,笑容滿面,樂於煮飯。有時亦思路清析,詞鋒銳利,嚴師風範。既剛且柔的風格與她家中掛起的八字真言「坦言無懼、謙卑柔和」同出一轍。在她家訪三小時零五分鐘,除了分享到她在帶領改革教會的挑戰外,更使我親身獲益的是見證一個本來與我們身份一樣的澳洲留學生。如何從自修聖經,變成為基督徒,並用心尋找神的旨意,以至後來當上了我們教會的牧師。

看到了她對神的感恩,尋求,服從和敬畏的態度。她的分享比她為我們預備的那頓美味的晚餐更使我們回味。

TDO - 天地記者          IW - Ivy Wong

TDO:你跟Ben相識至結婚的經過? 

IW:我跟Ben是在澳留學時做Part-Time認識的。那時我還沒信主,沒去教會,我也不知道要搵基督徒做對象。當初我們像一對朋友,但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多,經常在一起。那時我覺得他勤力有義氣,很大方。有一天,我問Ben:「我們究竟是否在拍拖?」Ben回答說:「你覺得呢?」我們不知不覺便走在一起了。

每個女孩心目中其實也有一個基本的擇偶條件,感覺是因素之一,第1是內在和品格,第2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要跟我“傾得埋”,如果你的終身伴侶跟你相對無言,那是一件很慘的事。第3,雖然我跟Ben的興趣和性格是大相逕庭,不過我們的觀念,方向,處事也很相近。他很好動,喜歡戶外活動,會玩電腦遊戲的人,而我則是比較好靜,聽音樂會,不喜歡吵。

大家拍拖其間已經互相默認了對方為結婚對象,所以我們才會一直走下去。我也建議大家拍拖的時候也應這樣,不應玩弄感情。雖然有時候以結婚為大前提去拍拖也不一定會走到結婚的地步,但起碼你應該有這樣的目標。

結婚的主要原因是我們認識第4年的時候,Ben的媽媽建議在他婆婆還在生的時候先結婚。好吧!那我們就結婚了,那時是94年,結婚到現在已經18年了。我跟Ben說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已經比我們獨處還沒認識大家的時間要多了(甜笑)。

服侍神這是最幸福的!記得Claudia問過我一個問題,在你的婚姻生活中,先與一位非基督徒過,後來又與基督徒過,那有什麼分別呢?那是有一個很大的分別!大家有共同的信仰,也活在神的祝福底下,也有聖經作為你們生活的指引,夫妻二人的感情會更好更趨和諧幸福。

我們婚姻的相處之道就是互相遷就,例如飲食方面,我會吃肉但比較不吃內臟像豬大腸,豬腰,豬腦!可是Ben跟我說,你這樣會錯過很多人生有趣的事情和很好吃的東西。而現在,我們回香港都會喜歡去旺角吃豬大腸,連女兒也喜歡上了。他也會遷就我,陪我去聽音樂會。彼此的參與跟溶入彼此的生活是很重要的。


TDO:為何會信主?

IW:我89年開始讀聖經,我95年受洗。

我信主的經歷是因為爸爸送了本聖經給我,自己看聖經而慢慢信主,我信主不是靠那一剎那的感動,而是慢慢看聖經耳濡目染,讀經祈禱的方法也是從聖經學回來的。每日先念主禱文,再祈求每日生活所需,這是我最早期的祈禱生活。

我信主之後差不多有10年,Ben才開始信主,導火線主要是因為1件事。他在神面前誇口!有一天,我在香港的教會,牧師叫大家帶人信主,把大家心目中的人選寫在紙上,一起為他祈禱。當時我寫了Ben的名字,回家在電話裡,他的回應是:「我這一輩子也不會信的!你慳番吧!」過了半年,他信主了。

神是有祂的時間表,當Ben思考到死亡的問題,令人思想到將來結局,他便信主了。神對每個人也有不同的呼召。

TDO:為什麼不做生意而去讀神學,繼而和Ben一起做牧師呢?

IW:那時在澳洲,我在一間出入口公司當文員學野。其實早在Ben已開始讀神學。我的想法是,其實信主就足夠了吧,不用更上一層讀神學吧?做生意賺錢,奉獻教會也是一樣在服侍神吧!所以我就繼續走我做生意的理想道路。

半年後,神學院的老師跟Ben提議說, 當兩個人在向兩個不同方向走,問題早晚會出現的。如果家裡的經濟許可,其實可以一起讀神學。 這說話其實對我先生沒有太大的衝激,不過對我來說卻很大。我思考老師這番說話,開始求問神的話語及幫助。花了一段時間,我每天早上5時起床,讀經,祈禱,靈修,然後上班,這段時間跟神是十分甜蜜的,而且領悟到神給我的指引。夫妻2人既然合二為一,單一的侍奉並不足夠,並不完全。這說話並不是給所有的人聽,不是說所有做牧者的夫妻也要一起讀神學,一起做牧師。當時是因為我們夫妻是朝著2個不同的方向走,所以神才會給我這段啟示。當我領受完這番話語,我知道是有讀神學的需要,但有一點猶豫,那時我在教會裡並沒有做過很多的領導工作,教會的姊妹們覺得我有這個想法,是不是想跟Ben平起平坐呢?雖然也填好讀神學的申請表, 因為這位姊妹的評語卻感覺不舒服,把申請的事擱置。

我跟神說:如果讀神學是祢的意願,請你給我更多更清晰的看見吧!當時我經常問身邊的人,看不同的書,究竟什麼是神的心意呢?直到有一天,靈修讀經的時候,突然間有3個字很清晰的出現在我腦海裡,那是「羅馬9」。我立刻打開聖經來看,看到經文的其中一段是這樣說的,(羅馬書9:21)「窰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拿一塊作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作成卑賤的器皿麼?」這給我的啟示就是,掌權的是神,不是我們,是神的決定帶領我們做事。那天之後,我就很歡喜快樂的把申請表交上去了。

在入學前的面試,老師問我有沒有神的呼召?我很開心的說:「有!」其實讀神學也不一定要神的呼召,有很多領袖為了裝備自己也會來讀神學。對讀神學有不同的方向,在將來和以後的服侍也會有所不同。

讀神學時我們夫妻2人也是全職讀書,更要兼顧女兒,很辛苦。不過就是這幾年,我們都經歷神,曾經哭過,面對神學的考試和功課,尤其教會的服侍佔了很重的分量。不過中間每1步每1個時刻,都有神的帶領,很能夠經歷神。我每天早上也會去St. Thomas教堂的前身St. Michael教堂祈禱,現在,不知道是否神把我又差回來St. Thomas這裡服侍呢。神跟我之間存在著不少故事,我跟神經歷的事都很真實。

TDO:作為牧者你認為牧養教會和教育自己子女(Joyce)有什麼分別?

IW:對Joyce可能會比較惡一點,但會比較疏忽。因為當我們投入服侍當中,就好像外面工作時一樣,會變得十分投入; 這是我們的性格,做事的態度,正如你做生意的時候會忽略自己的兒女一樣,雖然我很多時候都會提醒自己,但做事工的時候就好似是站在滑板上,一直向前行,停不下來。
所以現在我重拾書本,就是想有點抽離。雖然功課多時也有壓力,但如Ben所說,去讀書其實等於去休息。從這個環境中抽離,跟同學一起去學習,能夠幫助自己走慢一點。





TDO:可否分享作為現代媽媽如何管教90後子女之道?
IW:我發覺現在人越來越不懂用真愛去關心人,相處其實是很簡單的,第一就是要真誠,第二就是要從愛人/關心人的角度出發。我認為用這些聖經的原則,無論是對90後還是成熟的一輩他們都會接納的。 例如你去問一個人問題,你要從愛他,想關心他的角度出發,而不只是想知道多一點。

TDO:你現在正在讀什麼科目呢?

IW:我在讀Spiritual Director,亦即屬靈的導師,跟輔導差不多,也是一對一的。幫助人通過信仰去更了解自己的方向和人生目標。我選擇去讀這是因為它比較實用,和對我的事工有幫助。去年我也有一個Spiritual Director,覺得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能夠藉此幫助教會的弟兄姊妹。其實我也需要幾個「白老鼠」幫助去完成這課程,因為我需要做幾個案例,任何人也可以,只要是基督徒就行了。

TDO:你覺得要有什麼Quality才可以做牧者?

IW:第1要對神忠心,第2要有服侍神的心,還有就是奉獻的心,其他的只能交給神。我們沒有資格去挑選牧者,只有神才有這個大能。

TDO:你覺得以前做生意和現在做牧師有什麼改變?

IW:有很大的分別!做事的方面沒有大分別,不過做牧師服侍神比做生意難上百倍。做生意,你可以控制你的員工,大不了把員工炒了。但服侍神是沒法掌握的,大家服侍是隨大家的個人的心意,掌權的是神,我們只能完全的倚靠。就如我想在教會推行改革,我會盡力用心去做,其中的阻力困難只有給主交上,成功與否,神的心意會透過眾人表達。神才是老闆,我是幫衪管理的僕人。

TDO:初初來到我們教會有什麼感覺 (教會/ RF)

IW:多年以前Ben曾經來過講道,當時我通過崇拜見到的第一印象是「這班年青人不錯呀! 又肯幫助做事」我當時跟 Ben 說,「如果我們教會的年青人能夠這麼成熟就好了!」

後來真正來了這裡,接觸這班年青人,覺得大家十分齊心,Bonding 很好,而且也負責很多教會的事奉。不過我認為教會真的少了教導方面的投入,因此我就有感動要向這方面發展。難得有一群這麼好的青年人,我認為要好好造就他們,培育他們成為教會的接班人。

所以我的改革並不是要分開RF,而是因為這班年輕人已經長大了,有些已經成立了家庭,不再是「後生仔」,應該負更多的責任,而我亦應該開始培養教會的新血上來。教會是應該有一個「連續性」,如果有「斷層」的話,這間教會終有一天會完結。RF現在是年輕家庭的一群,開始負責更多的工作,然後由下一批的學生從新的造就,就像RF以前一樣。一批一批的上去,教會才不會斷層,才會健康。其實教會最健康是有三個層次的,就是 「老,中,青」。如有一個家庭來到我們教會,發覺我們教會不能幫助他們的小朋友,沒有主日學的話,他們又怎可以留低呢? 又例如我要我媽媽一起去崇拜,但這間教會又容納不了我媽媽,怎麼辦呢? 難道我要先帶她去另一間教會,自己再來這間嗎?

很感恩的是,神放我在這教會的一年間,看到弟兄姊妹很願意用心去做這個計畫,所以我對以後搬回去Station Street很有信心教會一定可以發展。而今年教會未搬的時候,我視它為一個培養期,造就我們教會的根基和教會的領袖,做好每一個部們 / 細胞小組。我不看重他們是大是小,只要有人,我就會去做。


TDO:你覺得彩虹團契有什麼需要改善的地方?

IW:其實彩虹團契,大都注重在活動交流方面,教導性的聚會比較少。我覺得可以多注重吸納新人,例如迎新或外展工作,我覺得彩虹團契的身份會擴大到整個聖多馬堂,擁有更多功能而不只局限於是彩虹團契。

TDO:對教會的未來有什麼抱負 / 期望 ?

IW:有兩個方向,第一就是廣東話堂要繼續向前行,令每一個部門都可以正常運作。例如有一套系統去接收新朋友,幫助他們安頓並融入Cell Group。每一個新來教會的人都是戰戰兢兢,如果我們能幫助他們慢慢進入團契,他們就可以有進步,能夠留在團契裡。平日只靠星期日的崇拜,或之後的午餐,根本沒有足夠機會給他們互相認識,分享和建立關係。但如果Cell Group 用一整年的時間大家慢慢了解,建立友誼的話,情況就不同了。Hans & Tracy就是一個例子,Cell Group對他們是很重要的,在裡面他們有一班親密的弟兄姊妹。另外我希望可以開展更多的國語事工。

TDO:在教會改革有什麼難處?

IW:難的地方就是大家都是義工,教會不是自己公司,即使自己有很大的抱負/ 理想也沒有辦法,因為不能靠一個人成事。要靠大家的溝通,有同一異象,同一夢想。最重要是大家接納為什麼要改革,而不是我一個人要改就改,當中要解釋和分析給他們知道教會一直存在的問題,讓他們明白改革的需要,我們才可以同工。

TDO:為什麼你認為這樣的改革會適合我們教會?

IW:因為現在的改革是針對教會現有的問題而產生的,所以我覺得是可行的。這樣的改革我認為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可以讓彩虹和活石團契更加合一,換句話說是他們要放低自己的原來的身份,而去認同自己同屬聖多馬堂這個教會。


TDO:你怎樣平衡反對的聲音?

IW:神真的給了我很多智慧,讓我看見和處理這些問題。 雖然沒有聽見他們有什麼感受,但我也感受到當中的阻力,所以我的處理方法是不會私下跟任何一個人解釋,而是每一次都向公眾說同一番說話,說的都是解釋為什麼我們的教會有這樣的需要。至於他們認同與否,這是在神的手中,我相信神是在教導我要接受這件事。

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有正反兩方,只要我解釋清楚做與不做的利弊,將來結果是如何,你們自己去選擇。我相信弟兄姊妹是可以放下自己個人的情意結,而決定跟隨大家一起去建立教會。我很希望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會的改革,讓教會可以給到人一個歸屬感,令他們能夠繼續向前行。

TDO:為什麼你會樂意煮飯招待團契? 

IW:其實我已煮了很久,一開始在教會服侍就已在煮飯。我覺得中國人跟「食飯」有緊密的關係,這是外國人不能理解的一種文化。中國人的關係是從一起吃飯去建立,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往往能打破當中的生疏和隔膜,吃飯過後才進入正題,這能讓人更加投入,所以煮飯是必然的。

有些人會給我一些很負面的意見,說現在我跟Ben分別事奉兩間教會,兩邊我都要煮飯是否可行? 不過我相信神如果真的帶領我們走這條路的話,就會看顧我。早前Ben教會有二十多人來我家開團契,他們主動說要分工煮飯來幫輕我的負擔,可以看得出他們都很有愛心。我現在幫手洗菜,一起煮。但只是輔助角色,等他們上軌道,我就可以退下來了。(會否因為經常煮而做到失去了服侍的感覺?) 服侍的心沒有失去,不過煮飯的興趣就完全失去了! 哈哈! 有時真的很累,尤其他們團契的時間真的很享受,聚會可去到晚上十一點多,加上一整天也在上班,身體散了一樣。所以有時用完的碗碟,杯子等等我也會放到第二天再算; 不過很感謝神讓我擁有一部洗碗碟機,減輕我的工作量。

我的心態是,我曾經經歷神的恩典,十分感恩; 然後我決定我會盡心盡意的服侍衪,這是回報在我生命當中的恩典。但當我這樣做的時候,神的恩典又更多的湧出來,於是不停的做,又覺得虧欠越多! 哈哈,這就是我與神之間的關係,我的家庭是充滿著感恩的!


TDO:有什麼原因會令你有感動在自己家中起一個團契房?

IW:Ben的教會中有個團契一直來我家聚會,原因是在教會開團契失去了那種家的感覺。但後來發覺地方越來越不夠用,團友甚至要坐樓梯; 再加上其實這樣也會很打攪我老爺(Ben爸爸)的生活。每次團契他會都想回自己房間吃飯,他不是不喜歡有人來團契,只覺得自己吃飯比較自在。我心裡很過意不去。就跟Ben相討,可不可以有個地方供團契用? 本來想簡簡單單在後園隨便闢一間房,怎料最後變成這樣! 哈哈!其實我起這間團契房時我還未來到這間教會,所以一開始就只是為了以前那間教會的需要。來了這裡就發覺這個房間就正好可以供兩間教會使用了。



TDO:可否分享「坦然無懼,謙卑柔和」這八字的由來?

IW:這八個字是今年神給我的話語,都是從聖經來的。謙卑柔和是主耶穌在馬太福音11章29節中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而坦然無懼是在約翰一書2章28節:「小子們哪,你們要住在主裡面. 這樣,他若顯現,我們就可以坦然無懼. 當他來的時候,在他面前也不至於慚愧」。

這兩句是和改革有關的,作為一個牧者,無礙是有很多權柄,要處理很多的事。但什麼時候行使,怎樣才不濫用自己的權柄? 這需要一個平衡,最重要的是謙卑自己,柔和待人,學耶穌基督的樣式。

而「坦然無懼」就是適用於改革當中。我曾經是一個生意人,很多時候人心的想法和對事情的態度我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否因此我就要用另一種態度去面對這些人,要去計算用什麼方法才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呢? 做生意的時候當然是要用這樣的方法,但是否做牧師也要這樣呢?

人家問我做牧師不為名利到底為了什麼? 做得好不好也不是自己的,因這不是我的「生意」,我只是受託的,能做多少就多少。最重要是我和神之間要坦誠,所以我很怕自己會偷懶,或是做得不足夠。在我的生命中我經歷過很多神蹟,既然神在我的生命中是這麼真實,我當然會十分敬畏神,自然我也知道應該怎樣做。

問題是大部份人都只著重神的恩典,饒恕,赦免; 到底有幾多人會懂得要敬畏神? 有多少人會怕神不滿意,不喜悅? 神是公義的,不只是有慈愛,只是很多教會的教導忽略了這點可能因為慈愛,恩典比較容易吸引人。有誰會喜愛公義,憤怒呢? 但公義也是神的一部份,我們要在恩典和公義之間找一個平衡,衪始終是神,衪並不是和我們同等。


結語:

我認為懂得數算神的恩典,和敬畏神,我們就會有智慧去生活。聖經說「認識神,是智慧的開端」這是生活的智慧,包括與人之間的關係,怎樣處理自己情緒,怎樣去依靠神去面對困境等等,這些都是生活的智慧,並不靠一個人的智商IQ有多高,所以認識神真的很重要。


iWong教教你

什麼是信仰?

我在慕道班的時候也常提起,信仰是什麼?我們要清楚我們的信仰,在理性的層面上,知識的層面上我們要清楚,不能糊里糊塗,不是迷信。在感性的層面上,我們靠著聖靈,我們感受神的同在,聆聽神和感受神的心意。而理性和感性的結合才真正能夠成為我們的信仰。只有理性的話,它只是一套道理,但沒有溶入我們生命當中,神的映像只是形在紙上,感情不夠深厚會令我們懷疑神,但當你經常經歷神,確信祂是真實的時候,你的信仰便不會動搖。如果只尋求感性上的話,神是誰也不清楚,就會如練功般走火入魔。我們看聖經也知道,我們的世界有靈界有鬼,如果大家的對象不清晰,很可能便會領受到靈界的東西。我們的信仰是應該建立在理性和感性的層面上,與日俱增。


究竟怎樣尋找神的心意?

首先,讀經跟祈禱是必然的!有一件事一般人會比較少做的,但我卻常常做。在神面前的『安靜』。安靜是要操練的,就像是練武,要經常操練,越操練得多,越能夠安靜自己的心。為什麼常人常常聽不到神的話語呢?就是因為不能夠安靜自己的心,你試辦著,閉起雙眼,安靜,什麼也不想,是很難的,你腦海裡會有東西不停閃過,但只要你願意去嘗試安靜,你會覺得你安靜的時間會變長,令你可以領受神的話語。我們平時祈禱之後,最緊要的事是安靜,讓自己有時間去聆聽神。如果祈禱完而沒有安靜這一步,會比較難去領受神的話語。當然有時候領受可能在你祈禱的時候便已經出現,不過這機會比較少,在我們安靜的時候出現比較多。

安靜的方法

安靜跟meditation不一樣。Meditation是一種代入,例如耶穌跟門徒在船上,你代入門徒的角色,想像那時的情境,這是meditation。安靜,是完全的靜止,不代入,不思想。一開始是很難做到,給大家一個方法,安靜的時候用耳朵去聆聽,留意自己的呼吸,呼吸會越來越慢,這樣會減低你的思考和注意力,慢慢幫助自己安靜。安靜最好的時間是在早上,晚上的時候通常感到疲累。恆心和操練,是不二法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